2025/08/29
陰陽師簡介
起源與歷史》
陰陽師(おんみょうじ,Onmyōji)是日本平安時代最具神秘色彩的職官,專精於 天文、曆法、符籙、祈禱、卜筮 等術法。
源流:起於中國的 陰陽五行學說、道教太極思想、符籙法術 與 步罡踏斗。
傳入:
飛鳥時代(6–7世紀):隨隋唐文化、佛教與曆法傳入日本。
奈良時代(8世紀):朝廷設立「陰陽寮」,掌管曆法、天象與祈禱儀式。
平安時代(9–10世紀):制度成熟,安倍晴明、賀茂氏家族崛起,陰陽道與佛教密教、神道深度融合。
---
陰陽與五行佛教》
陰陽:本質為道教太極理論的二元動態,陰陽互動構成宇宙秩序。
五行(金木水火土):應用於吉凶判斷、疾病診斷、建築方位與國家大事。
佛教結合:平安時代的陰陽師吸收密教修法:
護摩火供(火行)、梵字咒印、曼荼羅觀想。
對應佛教護法神:如摩利支天(火)、大黑天(土)、帝釋天(金),形成「五行佛教」體系。
---
式神(使神文化)》
來源:承自中國的「使神」傳統,並非血契奴役,而是以 符籙、紙人、咒語 呼喚靈體。
召喚方式:
書符(以星象連結與神名為核心);
紙人、人偶作媒介;
咒語(常見「急急如律令」)。
本質:式神多為 星宿靈、自然精怪、動物之靈(如白狐、鴉、龍蛇),是守護與助手,而非僕役。
---
星宿與太歲信仰》
二十八星宿:承襲中國天文,用以擇日、定吉凶、推演個人運勢。
太歲神:掌管流年,觸犯太歲會帶來災禍,因此常有「安太歲」「鎮星」之儀。
北斗七星:與生死壽命密切相關,符文與步法常以七星為核心結構。
---
符文化(符籙與星象結合)》
陰陽師符文並非隨意塗畫,而是 「天象的符號化」:
圓圈:象徵北斗七星、星宿節點。
連線:代表星與星的能量通道。
文字:常見「急急如律令」,與道教符籙「如律令」同源,意為「奉天之令,速速成就」。
特點:符中融合 漢字(道教)+ 梵字(佛教)+ 神名(神道),顯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徵。
---
禹步與奇門遁甲九星》
禹步(禹布):陰陽師在儀式中使用的步法,源於道教「步罡踏斗」。
奇門九星格局:每一步對應九星或九宮,象徵踏入不同的宇宙能量場。
作用:
驅邪(攝妖逐鬼);
開結界(護身禁制);
召神(接引星宿之靈)。
本質:以人體行動與天文星象產生共振。
---
占事略決》
陰陽師除了行符作法,還有占卜判斷吉凶的專業書籍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《占事略決》。
背景:傳說由安倍晴明編纂,是陰陽師的簡易占卜手冊。
特色:
強調「略決」——簡便快速,不需複雜推盤即可判斷吉凶。
融合 五行、干支、六壬神課、二十八星宿 的元素。
應用:婚嫁、出行、建屋、疾病、官司乃至軍事,皆可用於速判。
判斷原則:看干支合沖刑害破、當日宿性宜忌、以及太歲與禁忌神方位,即可得出簡明結論。
因此,《占事略決》是陰陽師的日常依據,用來替皇室、貴族乃至百姓快速決策。它相當於陰陽師的「口袋指南」,與中國六壬、奇門一脈相承,但更注重簡便與實用。
---
神祇體系》
陰陽師信仰體現了 佛道神道三位一體:
道教:太一神、太歲神、北斗七星、星宿神。
佛教:摩利支天、大黑天、帝釋天、地藏菩薩。
神道:龍神、雷神、地主神、祓禊之神。
---
代表人物》
安倍晴明(921–1005):最著名的陰陽師,傳說能役使百鬼、推算星宿,後世神格化,建有晴明神社。
賀茂忠行、賀茂光榮:陰陽寮重臣,奠定陰陽師的制度基礎。
---
總結》
陰陽師是一種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:
理論:道教太極、陰陽五行;
技術:六壬、奇門、星宿占星;
儀式:符籙、禹步、咒語、式神;
經典:《占事略決》;
信仰:佛道神道融合。
他們既是 占卜師、祭司、法術師,也是 曆算家與國家顧問。
陰陽師的符文不是塗鴉,而是星圖的縮影;步法不是舞蹈,而是九星的行走;占卜不是迷信,而是古代宇宙觀的體現。
因此,陰陽師可以說是 東亞宗教與天文哲學的結晶,同時象徵人類對命運、宇宙與神靈的探索。